四川外国语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川外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4-5-28 17:1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川外国语大学来自人民军队,具有“忠于人民、服务国家”的精神和“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作风,这种历史渊源形成了川外人以“守责”和“求实”为特征的传统。同时,外语院校独特的文化竞合、多元交融的文化底蕴和学科精神最终升华为川外人“包容”和“开放”的情怀。“守责”、“求实”、“开放”、“包容”共同凝铸成独特的川外精神。
1.坚守责任,求真务实
军大传统,薪火相传。从人民军队中走来的四川外国语大学,一直把军大的革命传统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又一代川外人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奋斗,责任意识时刻萦绕于心。多年来,学校五迁校址,六经转折,但仍矢志不渝,坚持以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学校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作风,在办学中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推动学校发展,逐步把坚守责任和求真务实凝铸成学校的一种基本精神。
军校时代,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手创办了俄文大队,并选配教员,捐赠学习用书;贺龙元帅、刘华清将军、余秋里将军经常亲临大队指导工作。他们的关怀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师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俄文大队谨遵刘华清主任“要群起立志,学好俄文,迎接祖国建设的高潮”的号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当时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俄语人才。
成立西南俄专后,学校根据高教部安排,以“为国家和军队提供高质量的外语师资和翻译人才”为办学目标,着力培养高级外语专门人才。1958年3月,周恩来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在北温泉学校驻地接见了学校师生并合影留念,极大地鼓舞了俄专人,全校师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坚定的责任心建设优质外语院校。
更名为“四川外语学院”并隶属地方后,学校确立了“扎根重庆、立足西南,服务全国”的服务面向,一方面继续为国家和军队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以为地方培养外语人才为己任,为重庆和西南地区的外语教育和对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学校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设立非外语专业。学校积极发展外语培训事业,建立了西南地区最完善的外语培训基地和中外各类外语考试点体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10万余人从这里走向世界,直接推动了重庆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在市场经济时代,为适应社会对涉外人才的新需求,学校以高度的责任感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了“扎根重庆、立足西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面向,倾力打造“国际导向,实用为主”的办学特色,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的高素质涉外人才,逐步确立了建设以外语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以此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学校特别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级口译人才的培养,终结了重庆自己不能培养同声传译人才的历史;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新闻学(国际新闻)、旅游管理和非通用语种等专业的设立,直接呼应了重庆大开放的需要。
学校积极主动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政府课题和横向课题。学校通过外语服务直接为地方对外开放事业援手助力等。
事实证明,从军队院校走来的川外,完全继承了人民军队想国家所想、急人民所急的光荣传统,强烈的责任感始终是她前进的动力。
在以高度的责任心奋发进取的同时,学校始终注意把求真务实和坚守责任有机结合。上世纪末,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之际,学校没有盲目发展,求大求全,而是根据自身实际确立了建设“外语特色大学”的目标,在学科专业发展上,既注重新建学科专业与原外语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支撑,又适当控制新学科专业的规模和数量,量力而行,科学发展。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及时瞄准社会对实用性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精神和实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扩充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发展学科专业优势,增强人才培养特色。
在办学规模上,尽管年年生源形势喜人,但学校仍脚踏实地,坚持稳步发展。虽然前几年全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形势逼人,但学校保持冷静,不急不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条件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适度增加招生数量。学校认真的办学态度和优良的办学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由于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学校平稳发展,避免了大起大落。60多年的征程,以“守责”和“求实”为核心的军大传统在新时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2. 开放心胸,包容气度
透过语言之窗眺望世界,利用语言工具沟通文明是外语院校的独特之处。欧风美雨、和歌韩流、东学西术、国风汉统,多元文化在这块园地上碰撞交融,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也营造了涉外人才培养的独特环境。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川外学子具备了一种特殊的品质和素养,即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加上他们得体、时尚、俊朗、秀美的形象,构成了重庆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都会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要学好外语、用好外语就需要有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度,这种气度反过来也会促成外语人的一种开放心态和包容情怀。这种从学科精神和文化底蕴中升华出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川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形成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鼓励师生们探索和创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放、包容”作为川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秉承于传统的“守责、求实”一脉相承。责任感要求我们以天下为己任,熟练掌握他国语言,深刻理解他国文化,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而求真务实则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对外来文化文明,既不能民族虚无、全盘照收,又不能妄自尊大、简单排斥,而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地汲取国外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开放、包容”是对学校传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它们构成了川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学校这些年的发展,“开放、包容”的精神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正是这种精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者来校工作,正是这种精神吸引了我校大批中青年教师在国内外完成深造后纷纷回归。他们之所以愿意聚集在川外的旗帜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在川外,领导班子团结和谐;领导者、管理者与教师们之间融洽和睦;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互敬互谅。学校领导十分关心教职员工的成长,为他们的发展进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整个学校形成了包容差异、容纳个性的环境和倡导争鸣、鼓励创新的氛围。这种宽松的气氛可以使广大教师集中精力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可以大胆创新,可以有机会实现自身提高和发展。开放和包容的精神形成了一种凝聚力,有力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开放、包容”的精神也促进了科研和教改的进步。近年来学校科研成绩显著,教研教改硕果累累。无论是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教改立项,还是专著、论文、教材、工具书都有了质和量的突破,科研与教研的进步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开放、包容”的精神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大胆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教改尝试,倡导教学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种“开放、包容”精神的鼓舞下,教师积极投身于教改,成绩突出,近年来共获得 “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5个(含3个一级重点学科和2个二级重点学科)。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点8个。

对学生来说,“开放、包容”的精神可以鼓励他们对异质文化进行探究和理解,对新鲜事物进行学习和接纳。而且“开放、包容”的精神本身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从事涉外活动基本品质,惟有心胸开放,才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而国际交往艺术的精髓也在于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只有具备这种气度,才能出色地完成国际交流的使命。
“守责、求实、开放、包容”的精神,既是四川外国语大学60多年来兴学育才实践历程的精神烙印,也是凝聚和感召川外人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新的辉煌成就的精神支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学校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开放的心胸和包容的态度,培养更多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涉外人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四川外国语大学论坛 ( 琼ICP备12002442号 )

GMT+8, 2024-5-16 06:19 , Processed in 0.42128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